是努力也是幸运 记我的留学申请之路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5-06-15 编辑: Alice
布兰迪斯大学(综合排名33)录取者——H同学
从大一的时候就计划毕业后要出国留学,当时没什么特别的目标,就想着出去看看,也可能是骨子里的异国情调在作祟吧。当然,有留学的想法也要归因于我有一个英语超级棒的室友,她一门心思想走出国门,有机会就拽着我说英语,慢慢地也成了一种习惯。
不过真正下定决心开始有所行动还是要从大一那年的暑假算起,当时我报名了一个民办教育机构的英国高等学府深度访谈游,第一次亲身体验了一把客居他国的感受,也面对面地对话了很多剑桥牛津的中国留学生。记得当时我们围坐成一圈,每个人可以向那些牛人师兄师姐提一个问题,我问的问题是:到底应不应该辅修英语?因为文学院的课程已经很多,学习任务也很重,而辅修也不过是为了逼自己不要放下英语。当时师姐的回答是:当然要去,趁着年纪小多学点东西总是没有坏处的。人生有很多种可能,你永远不知道此时下的这个决定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有结果。牛人师姐还面露羡慕之色地看着我,说:真好,我们上大学那阵子学校根本不让辅修,真羡慕你。她这番话说完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去辅修英语,好像都有点过意不去,就像糟蹋了这么好的资源一样……
于是,伴随着紧张充实的辅修生活,我的大二到来了。这一年在我整个大学生涯里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我收获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品质——自制力和执行力。因为辅修,我每个学期都要比其他同学多修十几学分,周一到周四的晚上、周六周日课表都是满的,换句话说,我过了一年没有休息日的生活。当室友睡懒觉、休闲娱乐的时候,我得急匆匆地赶去上课、准备presentation、写论文。如果没有自制力,我根本不能想象自己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而更加可怕的是,在我大二下学期的时候,迎来了经历过的最难的英语考试——GRE。因为2011年6月的GRE,是最后一次老G考试,为了博得一个好分数,我不得不提前报考,破釜沉舟,孤注一掷。那个学期又恰好是辅修和本专业课程最多的一个学期,我连轴转一样恨不得把一天掰成八瓣儿用,甚至为了能熬夜复习跑出校园租房子住,就这样还常常连完整做完一套GRE题目的时间都没有。
有人说,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一次做好一件事的人不是人才,真正的人才是能同时做好很多件事。我就用这句话勉励自己,早上起床对着镜子喊一声:我是人才!其实挺傻的,不过很管用。在你又忙碌又困难的时候,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是很重要的,而适当的自我勉励不可或缺。
除了自我勉励之外,我还遇到了“贵人”——一个刚刚收到美国名牌大学全奖PHD offer的师兄,他把自己准备GRE考试的经验跟我分享了一番,因为跟我一样仓促,所以在心理上很有些安慰的效果。听了他的建议之后,我专攻了中国考生容易得分的类反题和填空题,对于可怕的阅读只是拖着拽着,努力不让它拖后腿。事实证明,这种田忌赛马式的复习安排还挺有效的。
还有刚刚提到过的执行力,因为我复习GRE的时间本来就很短,大概也就三个月吧,可能连真题都做不完,不过多做一点总是比少做要强,所以每天我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不管多困多累,都一定会完成。执行力,说白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践行承诺的行动力,只是当你真的完成了一天的任务,躺在床上安然入睡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是没有执行力的人不能体会的。一日日的安心、一日日的积累,会给人一种格外的安全感,让你觉得,我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
虽然最后GRE考得不算特别差,不过那个煎熬的过程还是让我生生恶心了英语,有一段时间根本不想看见英文字母排列在一起。还有我大学阶段最好的朋友(就是那个英语超级棒的室友),因为我全面开启的学霸模式,以及那股为了学习抛弃一切的劲头,而显示出了对我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切的不快,都让我开始非常困惑地思考,这么努力地学啊考啊到底是为了什么?勤奋要强的人,往往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刻意营造一种竞争的气氛,把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搞得很累。深刻内省之后,我开始着手改变自己,学着兼顾学习和生活,不再苦兮兮地学习,不再把学习当成行军作战,把考场当战场,而是寓学于乐,日程表上除了学习任务之外,也会适当给自己安排休闲娱乐的时间。就在这样的调整下,大三那年的暑假,我参加了托福考试。
同样是仓促的准备时间,同样是只有一次机会的考试,这一次我的心态却好了很多。对于得分薄弱项——听力,我先下手为强,都说听写是提高听力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我就每天听写四篇老托的part3。阅读,我只做了黄金阅读。口语和写作的复习方法,都是学习的网上流传的一份满分托福的T友发的总结经验帖。到现在还记得她说,成功的人只是踏实地做了别人一直在嘴上嚷嚷的事情。
两次语言考试之后,就是正式的留学申请工作了。这方面,其实我真的没有什么发言权,几乎全权仰仗于顾问老师。尤其是英语方面,我好像没有自己写过一句话,想来真是惭愧……还有,有时候觉得自己脑回路挺奇葩的,还记得有一次老师问我想去哪所学校,有没有什么要求?我说想找个气候好一点的地方……想想她能忍受我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回复,性格真是好啊。
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我唯一能够说上几句的就是:填表、选校和电话面试了。填表,就是那几张表,用来了解个人情况,写PS、推荐信等等。表上的信息肯定要真实,不过真实之上是可以修饰的,大学四年总会积累些成熟的思考啊想法啊和拿得出手的经历,我平时就特自恋,喜欢把这些都收集起来收进一个档案袋,所以填表的时候翻翻那个档案袋,回忆就如潮水纷至沓来,那些表格里最渴求的小细节刷刷刷就来了。然后,还可以翻翻那些名人写的小短文,尤其是了解一下美国人喜欢什么样的品质(个人觉得他们挺喜欢《风雨哈佛路》那种励志故事),然后努力在自己身上发掘和这些品质靠拢的经历,就挺靠谱的。
其二是选校,其实这个真的跟个人的软硬件条件和理想有关,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可以稍微讲一下我使用的方法。一共可以选十所学校,前两所我选的是高出我的水平,基本上看不上我,要是看上了就是天上掉馅饼砸死我,但是不试一下一辈子不安心的那种。中间的六所,选的是比较贴合我的实际情况的学校,而其中只有我最想去的几所学校才申了奖。最后两所,申的是保底的学校,同样也申了奖学金。当时想着,要是不能去一个好点的学校,至少还有美元能抚慰一下心灵……
其三是电话面试,这个原理应该和套磁相似吧,只不过我是“被套磁”。当时大概晚上8、9点钟,我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美国/加拿大的电话,不明就里地接了,才知道是我最想去的那所大学的教授打来询问情况的。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完全不紧张,还特兴奋特自在地和人家聊天。现在想想,可能跟那个教授是中国人,上来就跟我说中文有关吧。我们寒暄了一阵子,我巴拉巴拉地连珠炮似的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他一听普通话挺标准、表达挺流利,这才说着跟我是校友,同样都是北师大毕业的。我当时脑子一热,脱口而出一句“师兄好”,把人家老三届上大学的老教授给生生喊楞了一下……不过估计人老了也很久没被喊过“师兄” 了,大洋彼岸的教授明显被取悦了,此后一路给我开绿灯,考英语表达能力的时候甚至跟我聊起了托福常见考题——天气&交通。我觉得整个面试过程中,我做到了一个上佳的倾听者该做的一切,教授激情洋溢地陈述自己的对外汉语教学规划,我的台词就是“明白”“懂了”“了解”,时不时“嗯”一下,表示自己始终在follow,直到他停下来意味着该你说话的时候,我再精简地爆出一句流利的英文(实际上自己在心里琢磨半天了)。其实在大牛教授的面前,你只需要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足够了,你说的再多他们也不会觉得你学术能力多厉害,反而多说多错,只要表现出自己出色的理解力和沟通力就够了,至少让他觉得你是一块璞玉,是一个可塑之才,是一个值得他们投注时间精力去栽培的人。
说到这里,好像不知不觉又话唠了,写了很多、很杂,也没什么特别值得借鉴的经验。
美国大学申请美国大学专业美国大学费用美国大学奖学金美国大学申请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