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申请文书能打动招生官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4-05-11 编辑: lily
大部分中国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还停留在“唯分数论”的观念上,而这种观念在美国留学的录取上是不适用的。这是因为美国大学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录取标准。当然,很多学校对托福有一个最低分要求,但是过了这个最低分,是否能够获得录取,就不是由几个冰冷的数字来决定了。
不同于国内高考分数至上的录取方式,美国大学给每一位申请者一个表达自己性格、素质、理想、潜力以及任何与众不同的特点的机会。所有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特质,都通过留学申请文书来呈现。
申请者是否能够申请到美国名校,除了标准化成绩之外,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文书材料的呈现方式。如何通过文书使自己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该歇斯底里、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真实平淡地表达自己?我认为,把灵魂的灵动和真实嵌在文字里是最好的方式。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中国申请者的思维还停留在八股文式的写作教条里,导致了即使SAT和托福的分数很高,仍然被美国名校无情地拒之门外拒之门外。
所谓“文如其人”,文字是有性格的。美国大学的招生官,正是通过这一份文字材料,来洞悉申请人的性格,从而选择和学校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多样性需求最匹配的申请者。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探讨不同写法的申请文书会向招生官透露怎样一个申请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留学申请文书通过阐述申请者的独特经历,从而呈现申请者的性格特征、潜质和价值观。合理取材、铺陈可以帮助申请者脱颖而出,而蹩脚的文书,则会毁掉申请者在招生官眼中的形象,哪怕他/她有再高的标准化成绩。
选材独特,打造立体人格
凯文就读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十校联盟的一所高中。他的高中成绩优异:GPA 3.82/4.0;标准化成绩也非常高:SAT I 2360;SAT II 2380 (物理、化学、数学)。更重要的是,凯文有很多丰富且有意义的经历,比如多次参加国际性的模拟联合国比赛并获奖,数学能力优异并在美国数学竞赛中表现不凡,在学校管乐团担任中音萨克斯首席,喜欢辩论和演讲,曾在地方杂志发表自己的文章,在国家实验室参加图像识别研究,能用C++高效编程……这一系列惊艳的经历及从中体现的卓越能力,应该如何呈现在文书中才最能打动招生官呢?按部就班、一个不落地把它们串联出来?NO!
这些显而易见的荣耀不过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将它们列在简历里面就足矣。如果将其作为文章的主脉,反而会显得学生是一个以外在标准为导向的人。从招生官的角度看,这个人可能内在很优秀,也可能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
Personal Essay更多的是Personal,在Essay中展现凯文作为一个独特而真实的个体,他的性格和潜质,其实比展示他怎样获得这些荣誉更有意义。因此,在与凯文深入沟通后,最终决定选用凯文独自背包旅行的一段经历作为文书的主线。
文书呈现的是,他作为一个纯粹的、脱离了外在光环、不被社会标准所绑架的个体,在旅途中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旅途中他看到了不同于己的那些人所处的生活状态,触摸到同一个世界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以及对于这个既自成一章却又息息相关的社会不同阶层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社会的构成及流动,通过自省式的笔触进行朴实深刻地阐述,最终把对who I am, what do I really want这个复杂而又关乎人性本质的命题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来。正是这一份坦诚的、独特的、近乎自白的essay,最终打动了世界顶级名校,使凯文获准于2014年秋季入读哈佛大学。
情感真挚,彰显人格魅力
另一个申请2014年秋季入学的刘燕就读于北京某高中,与大部分中国高中生一样,她的高中生活被各种学科活动所填充。然而,和大部分同学不同,她把许多课外时间用在了帮助难民署的漂泊者。这段经历,不是为了申请名校而功利地准备的,而是由她成长背景所驱动。
刘燕幼年生活在农村,十多年前中国农村最大的特点就是贫困。刘燕所在的农村,有人因没钱治病而自杀,大部分孩子因家里没钱而辍学。在这种环境下,刘燕从小就埋下了帮助这些穷困人群的愿望。
上高中后,刘燕毛遂自荐到难民署工作,这段经历使她收获了很多。由于中国地区的难民主要来自于索马里,他们并不精通英语,有的甚至完全不懂。因此,他们填写庇护申请表时经常出现语言障碍。这时,刘燕需要一遍遍反复向他们解释,用最简单的语言、肢体动作等,直到他们完全理解。难民们通常十分沮丧,看到他们的无助,刘燕更加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志愿者,她的工作很琐碎,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让她更有耐心,从容面对任何问题。
很显然,难民署的这段经历非常能反映刘燕的人格魅力,是文书写作的必取之材。然而,在具体铺陈的时候,决不能流水账式地把这段经历讲出来就完。
美国大学申请美国大学专业美国大学费用美国大学奖学金美国大学申请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