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BA人才市场僧多粥少
中美网美国留学 www.usaer.net 2014-02-26 编辑: lily
大华盛顿十多个华人组织日前联合举办一场就业博览会,300多个前来找机会的年轻学子,约有近五成是管理或金融相关专业的工商管理硕士(MBA),绝大多是国际学生,无身份又缺实习经验。对大批美国留学生“手握MBA文凭而找不到雇主”的现象,与会求才的企业代表并不意外。
MBA学位在金融风暴后,不再是就业万灵丹,除了美国名牌管理学院还有人问津,其他普遍存在招生不足而无以为继的窘况,众多管理学院把学生“客源”放眼海外,坐收高昂学费不管就业,几年下来MBA人力市场僧多粥少,其实是一个必然后果。
数字会说话。美国管理学院入学必备的GMAT测验,应试的海外中国学生从2011年的3万人,到2013年已超过6万人。戴维斯加州大学从2012年开会计硕士班,原以为会吸引周边从事财管专业人士的进修,结果三分之二的申请人是中国公民;俄州克利夫兰的凯斯西方储备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商学院2012年的MBA入学生,有八成是中国公民。
MBA文凭并不便宜,以大华盛顿最受中国学子钟情的乔治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为例,读个两年至少得准备10万美元,问题是,不是人人都是“富二代”,多数带了爸妈毕生积蓄和高期望来美取经的学生,出了国门、注了册,常常是一连串的失望。
不愿透露真实身份的留学生Eric说,他就读的史密斯商学院金融系有高达八成以上的外国学生,其中多数是同胞,开了学没多久,原本每班极少数的美国学生向院方抱怨中国学生英语听不懂、不参与讨论,结果院方另外为美国学生开一班。“整班都是同胞,我干嘛花大钱来美国?”和他一道的同学也附和,“早知如此,留在国内读就好了。”
这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目前任教马州耶稣会罗耀拉大学,并负责国际推广计划的丁弘彬说,他于90年代中期就读乔治华盛顿大学时,当时管理学院一届就有300多个台湾学生,近30年过去,美国稍有名气的MBA课程,中国学生取代台湾学生,人数翻了好几番,学生失衡现象比过去更为严重。
对于广招国际学生,美国管理学院多以“族群多元的学生组成,有助培养学生国际观”来自我捍卫,也强调,收进的国际学生素质比美国本地生绝不逊色。以GMAT的平均成绩来看,好像的确如此。根据彭博商业周刊去年报导,2013年美国GMAT应试者平均532分(总分800),远远落在中国学生的581分之后。
去年4月华尔街日报一篇报导就提到“中国学生考试很厉害,但欠缺实务经验”,文中提到一名加州佩伯汀大学(Pepperdine University)应用金融硕士班36岁女学生,是全班57名学生中仅有的三名美国学生之一,她说,她从班上了解不少中国文化,中国学生勤奋学习也让她更奋发读书,但是同学们不习惯美国化的课堂讨论,让她感到失望。
美国本地生常抱怨国际学生会考试,但不发言,或是言之无物、听不懂。他说,这其实是美国商学院的独特现象,因为,来自中国的学生多数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考试能手,美国学生则多属在职进修,或是职场翻滚多年后再返校拿个学位。
“经营商学院正如同经营企业一样,都得与时俱进,跟着市场走!”是凯斯西方储备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古塔(Anuray Gupta)对于广招中国学生的说词。
丁弘彬则认为,整合学生、辅导就业或实习,校方不能卸责,但国际学生有“身份”和“语言”两个障碍是不争事实,能否超越这双重障碍,还是在学生本身。
大华盛顿玉山科技协会会长、创投公司负责人的陈剑阳认同这种看法。他说,MBA修业期很短,外国学生必须更积极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网,主动参与校外活动,才能让别人认识你、知道你的能力。
陈剑阳提醒学生不要排拒华人社团,如美京华人活动中心接受20位MBA学生做企划案,他从中挑选一位能力强、表现佳的实习生,推荐给一家创投公司而获聘用,便是主动出击、顺利就业的案例。
美国大学申请美国大学专业美国大学费用美国大学奖学金美国大学申请文书